广德市名班主任简光军工作室
  • 您现在的位置:搜索页
它山之石

孩子成长要扶也要放 !

【文章来源:】 【添加人:简光军】 【发布时间:2022-08-12】 【点击量:

 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陈钱林

  每一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,有的孩子需要多扶些,有的孩子相对自立。在不同的时期或不同的教育事件中,扶与放也是不一样的。什么时候该扶、该放,如何扶与放,都需要家长结合孩子的情况细心琢磨。

  孩子的生长需要扶!

  铁放着不动,慢慢会生锈;水静止不流,慢慢会变臭。许多事理与物理是相通的,孩子的生长如果顺其自然,也会越来越出现问题。

  古语说:“三岁看大,七岁看老。”幼儿期是习惯形成的关键期,如果忽视养成教育,等坏习惯形成之后就很难纠正了。性格发展在幼儿时奠定基础,在青春期定型,如果缺乏合理的培育,过了青春期,也许就留有缺憾了。学习也一样,知识体系如天上的繁星,缺乏合理的帮扶,必定会走弯路、走错路,有可能一事无成。

  扶的重点有三个。一是远离消极因素。“昔孟母,择邻处;子不学,断机杼。”二是给予更多正能量。家长要及时了解动态,时时激励孩子上进。当一个人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时,不仅会拥有更多的幸福感,人生路也会走得更稳健。三是帮助孩子形成生活技能与探索学习的方法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,高明的教育,在于帮助孩子更好、更快地掌握方法。

  扶得过多是溺爱!

  孩子的成长需要扶,并不是说扶得越多就越好。孩子的生活、学习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获得。如果家长完全包办代替,不让孩子动手,这就是典型的溺爱。孩子上小学了,不会系鞋带,不会打雨伞,不会削铅笔,这些都是扶得过多的结果。缺乏实践锻炼的孩子,犹如笼里的鸟儿、公园里的盆景。

  过于注重物质生活的优越感,容不得孩子受委屈,每当孩子碰到丁点儿困难,就以最快的速度帮助解决,则是另一种溺爱。一些孩子上学了,非要妈妈陪伴才肯做作业,一碰到问题根本不思考,等着妈妈来解答。殊不知,代替孩子思考后果严重,不仅容易影响孩子的学业,也不利于孩子习惯、能力、性格的形成。

  有一次,一位家长拿着一把削好的铅笔到学校,碰到我说“被孩子骂死了”。原来,孩子到校后,一连写断了几支铅笔,气呼呼地打电话给妈妈,埋怨妈妈铅笔削得不好。为什么不让孩子自己削铅笔?是铅笔太贵,削坏了太可惜吗?还是怕孩子弄伤手?主要是妈妈觉得,让孩子削铅笔有点儿心疼,这可真是溺爱。

  孩子的学习、生长如同走山路,引导孩子走哪条路,这是宏观的扶。发现路上有安全隐患,或者孩子体力不支,自然得扶一把,这是微观的扶。而更多的时候,得让孩子自己走。只有自己走才可慢慢获得能力,以后碰到狭窄的山路时也不怕,甚至无路可走时也能开辟新路。如果怕孩子走山路会吃苦,长期拉着孩子的手,甚至抱着走,溺爱的结果必定是能力不足或者主动性不强。

  主导与主体都需要

  孩子的生长,离不开教育者主导。而孩子作为生长的主体,只有把外力变成内力,才能发展。没有合适的主导,孩子难有自主健康发展;离开孩子的主动性,最好的外在条件都将变得苍白乏力。

  孩子有主体差异性,在每一个时期、在每一件事情中,其主导与主体所表现的比例和程度相对不一样。如何确立扶与放的度,应视情况而定。

  陈杳与陈杲的暑假学习,因为有了作息时间表,保证了劳逸结合,既提高了学习效率,也增加了幸福感。孩子怎么会想到要制订作息时间表?这是因为我的主导。而制订怎样的作息时间表,具体由他们自己订,我仅仅是引导。如果我想当然地制订一份作息时间表逼着孩子执行,肯定不容易落实,还可能挫伤孩子的积极性。我觉得,孩子认可的作息时间表,往往会是一把金钥匙;而被动执行的作息时间表,因主导过头忽视主体,有可能变成绳索。

  陈杲小学获得自学能力后,初中开始上午到校学习,下午在家自学。陈杳读高一时,周一、周三、周五在学校上课,读高二后,隔周在学校上课。既然会自学了,为什么还去学校?我考虑,毕竟学科学习具有知识体系,孩子的学习也要面对中考、高考,不能完全脱离老师的主导,所以还是到学校,接触老师教的课。到校后,也不仅只是学习知识,还有与同学交往,不时接触学校发生的大事,这也是走向社会的正常途径。

  当前有些家长,对学校教育深感失望,完全放弃学校,让孩子要么在家自学,要么干脆送到国学班、书院等地方,被称为在家自学一族。陈杳与陈杲走的是中庸路线,既有他们的主体,又没放弃大人的主导。

  靠灌输成不了大才

  陈杳与陈杲小时常问诸如“乌鸦为什么是黑色的”“为什么叫乌鸦不叫黑鸦”等问题,我一般都加以鼓励,并着力引导他们拓展阅读和探究。两个孩子从小研究了许多小课题,既激发了兴趣,又锻炼了学习能力。

  陈杳报考南方科技大学时,写的那封自荐信《我的科学理想》,其中谈到了自己没办法解决的难题,如宇宙猜想、地球成因、地磁场成因、肥皂泡的颜色、电风扇叶片谜团等,这些都是两个孩子研究了多年却悬而未决的疑惑。这些体验,是长期自由探究形成的。

  陈杳报考南方科技大学时,到北京的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参加笔试,考数学、物理、英语。考了之后,陈杳说试卷很难,而自己一定能考上。我问,如果瑞安中学最优秀的学生来考,会怎么样?陈杳说,肯定有问题,因为试卷根本就不是浙江省教材上的内容,都是灵活的题目。如果没有自学,肯定考不好,而自己,以自学为主,学习了很多其他方面的东西,所以就不怕。

  陈杲报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时面试,老师问的是“如果你用方形的管子吹肥皂泡,吹出来的是方形的吗”“肥皂泡为什么会五颜六色”“如果你盯着肥皂泡的一个地方看,颜色会改变吗”等问题;陈杳面试时,老师问的也都是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,这些靠死记硬背是没用的。 
   从自主到自立

  自主是一种生活与学习的方式。从小拥有更多自主权的孩子,在人格上容易自立。自立是一种良好的品质,一种可贵的精神。

  当前教育的突出问题是教师、家长扶得过多,孩子缺失了应有的自主权,从而影响独立思考能力,甚至影响自立人格的形成。

  我对陈杳与陈杲的教育,宏观上精心调控,微观上给予充分的自主权。两个孩子上学后,我努力寻求如何在当前教师普遍过度主导的现实中,为孩子争取自主权。我觉得,当前中学普遍对孩子抓得太紧,忽视孩子的自主权,孩子被动学习,不仅影响学习效率,还影响自立性格。因为从小被赋予了自主权,两个孩子的自立习惯较好,并逐步锻炼了自立能力。

  陈杲大学毕业时希望读博士,当时未满18岁的他,主动征求诸多知名教授的意见,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侯建国院士等写推荐信,与菲尔兹奖得主丘成桐等教授通过电子邮件联系。

  陈杳曾参加哈佛大学吉尔·奥尔特维奇教授的实验室实习。这个机会源于美国国际遗传工程机器设计大赛总决赛之行,当时陈杳随南方科技大学代表队到麻省理工学院参加世界比赛。吉尔·奥尔特维奇教授是软件队的评委。他来问是否有人愿意做个体化医疗方面的APP。陈杳此前做项目时感受到个体化医疗的伟大之处,听到消息后立刻主动给吉尔·奥尔特维奇教授发邮件,并约吉尔·奥尔特维奇在咖啡厅见面聊天,接下了这个任务。两个孩子能抓住这些机遇,表现出了较强的自立精神。

文章来源 | 源创图书《家教对了,孩子就一定行!》 (新版),陈钱林著,

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,原文标题为《靠灌输成不了大才》。